2018年10月20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常德鹏就IPO被否企业作为标的资产参与上市公司重组交易相关政策答记者问时表示:将IPO被否企业筹划重组上
2018年10月20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常德鹏就IPO被否企业作为标的资产参与上市公司重组交易相关政策答记者问时表示:“将IPO被否企业筹划重组上市的间隔期从3年缩短为6个月。”
常德鹏介绍,为防止部分资质较差的IPO被否企业绕道并购重组登陆资本市场,前期证监会发布相关问题与解答,对IPO被否企业筹划重组上市设置了3年的间隔期要求,并强化信息披露监管。这一做法对防范监管套利、维护市场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考虑到IPO被否原因多种多样,在对被否原因进行整改后,不乏公司治理规范、盈利能力良好的企业,其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的呼声非常强烈。
为回应市场需求,统一与被否企业重新申报IPO的监管标准,支持优质企业参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推动上市公司质量提升,证监会将IPO被否企业筹划重组上市的间隔期从3年缩短为6个月。证监会将继续深化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服务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
有关数据显示,目前A股市场共有1331家公司市值低于30亿元,非创业板公司为948家,其中逾700家公司没有“立案调查”等阻碍重组的问题,尤其是152家市值低于15亿元的公司,或因成本较低而被优先选中。在并购标的供给方面,2015年10月至今,IPO被否公司已有150余家,其中不乏治理规范、盈利能力良好的企业。
有投行人士表示,IPO被否肯定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问题比较严重,例如关联交易庞大、毛利率明显异于同行、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等,可有些问题并不会对企业长期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或许是一时一地的问题,解决后仍满足IPO各项要求,这种通过重组上市进入资本市场也有利于向中小投资者分享成长收益。
制度保驾护航 新政做到优中选优 选避免滥竽充数
证监会缩短IPO被否后重组上市的期限并不意味着放宽监管要求。
证监会表示,将区分交易类型,对标的资产曾申报IPO被否决的重组项目加强监管:对于重组上市类交易(俗称借壳上市),企业自中国证监会作出不予核准决定之日起6个月后方可筹划重组上市;对于不构成重组上市的其他交易,证监会将加强信息披露监管,重点关注IPO被否的具体原因及整改情况、相关财务数据及经营情况与IPO申报时相比是否发生重大变动及原因等情况。
此外,证监会还将统筹沪深证券交易所、证监局,通过问询、实地核查等措施,加强监管,切实促进上市公司质量提升。
分析人士认为,由此可见,证监会此次政策的修改并不会引发滥竽充数的现象,被否后如想谋划重组上市,首先需要对被否问题进行整改,对于不存在商业模式或核心竞争力等层面的硬伤的企业,完全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尽快对证监会首发否决时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规范化。
此次新政有助于降低IPO未过会企业借力资本市场融资的制度成本,也有助于降低未过会企业的上市时间成本,助推优质的拟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
市场高度看好 提升企业活力仍有政策空间
有业内人士表示,IPO被否的公司6个月之后即可筹划重组上市,为借壳和大额并购提供了大量优质的并购标的。叠加证监会2018年10月12日发布的《关于上市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同时募集配套资金的相关问题与解答(2018年修订)》对控制权变更认定的放宽,有助于不构成借壳的大额并购的推进。
同时,政策还鼓励中概股参与A股并购重组,新增十个行业可以享受快速审核通道,放松并购重组融资用途,鼓励私募股权基金参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这一系列举措都有助于缓解上市公司在弱市中的资金压力。
业界对此也给出高度关注,有观点称,后续重组概念股又会迎来市场机会,特别是创业板,又会迎来借助外延发展的机会,这将改变市场生态,利好中小创企业。
业内人士认为,这一系列举措有利于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也有利于活跃市场资金,提高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据统计,今年1~9月份,全市场发生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近3000单,同比增长69.5%,已超去年全年总数,交易金额近1.8万亿元,同比增长46.3%,接近去年全年水平。
还有业内人士提出,“限价发行”、“限制减持”、“增加锁定期”等有关规定,是否也可以考虑进一步适当调整,以更加适应市场需求。可见,在政策方面,我国依然有足够多的调整空间,未来无论是企业还是市场,都将拥有巨大的生命力和活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