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北京发布人才住房新政,内容方面有三个大尺度亮点:第一,人才界定的权力完全下放到各区和园区。白话就是你是不是人才,由各区说
7月20日,北京发布人才住房新政,内容方面有三个大尺度亮点:
第一,人才界定的权力完全下放到各区和园区。白话就是“你是不是人才,由各区说了算”;
第二,人才住房新政无户籍限制。“非京籍优秀人才及境外个人(含港澳台居民),家庭成员在本市无住房的,可以购买用于自住的普通商品房,也可申请购买一套共有产权住房”;
第三,通过租、购、补三种方式提供公租房、共有产权房、租房补贴及购房支持等政策性住房。房和钱,两者择其一,也就是说,如果你不要给你提供的房源,没关系,给你补贴钱。
可以说,为了“抢到人才、留住人才”,北京已经做了最大程度的妥协和放开,甚至打破了一直以来高门槛的户籍和国籍的限制。
不过,让人有些费解的是,同样是针对人才的内容,既然北京已经划了一条积分落户的线,为何还要再划一条线呢?而这次的抢人权为何给到了各区?楼市为何在此时才变成“揽人”的工具?
总之,通过人才住房新政,政府想要对人才传达的一句话就是:铁了心,我要你,福利就是“房子或钱”。
不过,一个不解的问题是,前面既然有了积分落户政策,为何后面还要再来个住房新政?况且前者中也专门有针对“高端人才”的加分项。
你如果真想让这些高端人才留下来,那只要在积分落户审核时,让“这些人才”过了分数线不就行了吗?而人才拥有了北京户口,也就相当于买房的通道打开了,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的话,人才住房新政难道不是“画蛇添足”吗?
从两个政策本身以及迟迟下不来的落户线角度出发,或许,只有一个原因能解释通,那就是,北京积分落户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宽松,卡的分数线也并非轻易就能够到,这说明,北京积分落户中的户口指标实则是非常有限的,根本覆盖不了那么多优秀人才。怎么办?
那就再来划个“补充线”,即达不到落户分数线的人才莫灰心、莫着急,也别离开北京,你还有这条人才住房通道可以走!
而一位在北京大型央企工作了数十年的“高端人才”张振也讲述了达到积分落户线的“艰难”:“我的同事当时逐条算了一下分数,很失望,虽然分数线还没公布,但他已断定自己根本没戏,你想,连我们这样的央企都很难达到那条线,更别说其他更多人才了,人才太多了,而户口指标就那么点。”
张振同时透露,现在央企面临的另一个困境是“招人难”。原因是,现在央企的户口指标越来越少,原来央企招人主要靠落户来吸引人才,现在这个最具吸引力的条件缺失,再加上本来央企国企的待遇就比民企低一个等级,那就更没什么吸引力了。其实张振说的央企招人难,网上也频频传出此类新闻,为了抢人,央企都在各大校园提前设点“抢人”。
而根据58英才招聘研究院的数据,在一线城市就业的毕业生基于生活成本考虑,期望薪资对比其他城市偏高,北京则以9982元/月领跑全国。在此背景下,随着新一线城市通过提高人才服务质量、降低人才落户手续、增加人才奖励和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政策,加强优质人才吸引力度,超五成毕业生选择去往杭州(楼盘)、成都等新一线城市。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数据是,根据职场社交平台领英的数据显示,中国职场人平均在职时间由2014—2015年的34个月逐年递减为2017—2018年的22个月,而这给企业招聘带来的挑战就是人才留存难度增大。
招人难、人才离京……放到北京未来的发展背景下,这不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或许,这也是本次人才住房新政的一个用意:当户口指标没有那么多的时候,我可以在买房上给予人才更多优惠,以增加留人的筹码!
不同于其他城市抢人权以市级为主导,本次北京的人才住房新政直接将权力下放到了各区。
按照文件内容的表述是,人才住房政策,主要结合“三城一区”及其他国家或本市重点功能区建设,通过住房政策来服务保障在京就业创业的人才。
注意“功能区”。这就涉及到了北京一直在进行的疏解非首都功能,即腾退一般制造业、区域性市场和区域性物流功能,加快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
也就是说,北京对产业的定位经过前一段时间的控制、疏解和调整,现在各区的功能结构基本确定下来,留下来的产业就是发展方向。而这些承载新功能的各区就是人才需求的结构。
那么,问题来了,具体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
答案就在“三城一区”里。
“三城一区”指的是,中关村(000931,股吧)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以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比如,中关村科学城承接的是网络空间安全、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创新科技任务,因此,这类型的人才就是本区重点需要以及关照的对象。
再比如,未来科学城被定位为央企人才的创新创业基地,而市发改委此前也透露将有15家央企入驻这里,那么,这些央企需要的大量的研发型人才就是缺口。
另一个问题是,到底人才的需求量是多少呢?因为,这决定了此次人才住房新政中需要的“人才量”和“住房量”。下面这组数据可以带给我们一些量化指标的方向。
根据北京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的数据,北京市2018年上半年企业单位预计净增用人岗位约5.1万个。产业、行业结构进一步向“高精尖”领域转化。
其中,“三城一区”将成为吸纳就业的新增长点。2018年上半年城六区用人需求占比为64.5%,同比降低了4.1个百分点;而“三城一区”用人需求占比则为37.6%,同比上升了7.8个百分点。
那么,此次人才住房新政,对楼市有什么影响吗?
大概率是没什么大影响,因为,与其他城市送这个礼送那个礼吸引人才过去实则为拉动楼市不同,北京正好相反,当户口指标不够用的时候,北京是直接用“房子”来揽人,楼市在此次新政中的作用就是政府揽人的一个工具而已。
另一个对楼市影响不大的原因在于,北京供给的住房主要都是公租房、共有产权房等政策性住房,而非渗透到了商品房。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为抢人,北京到底要划多少条线”?具体数字我们回答不出,但可以确定的是,北京对“人才”优惠的尺度还要进一步放宽,这也可以理解,当最严苛的“户籍”都可以松口的时候,其他还有什么不能松的呢?
而此前也有迹象表明政府对人才的爱有多深,甚至爱屋及乌都惠及到了人才的子女身上。
今年3月份,北京市发布的《关于优化人才服务促进科技创新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中提到,要不拘一格降人才,为更好地为人才松绑放行,解除后顾之忧,人才引进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周岁,“三城一区”引进的可放宽至50周岁,个人能力、业绩和贡献特别突出的可进一步放宽年龄限制。另外,引进人才的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随调随迁。
另一个可以确定的是,各区的权力也将进一步放大。比如,此前就有消息传出,北京将研究下放“三城一区”《工作居住证》核准权限。